政治與經濟、人民幸福之間,存在著緊密且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是為人民幸福服務的”,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政治的本質與使命,將為把握國家治理方向提供重要指引。
政治為經濟發展提供穩定的環境與堅實的保障,經濟活動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秩序和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一個政治動蕩、局勢混亂的國家,投資不敢進入,生產難以持續,貿易無法正常進行,經濟必然陷入停滯甚至衰退。相反,穩定的政治環境能夠給市場主體帶來信心,吸引國內外投資,促進產業發展。
以中國為例,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始終保持政治上的穩定和政策的連續性。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符合國情的經濟政策,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釋放農村生產力,到建立經濟特區探索市場經濟發展模式,再到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拓展國際經濟合作空間,為經濟的騰飛創造了良好條件。在這一過程中,政治不僅規范了經濟活動的秩序,還通過宏觀調控等手段,解決了經濟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引導經濟朝著高質量可持續方向發展。
政治還能夠整合資源,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
在經濟發展的關鍵階段,單純依靠市場的自發調節往往難以實現產業的突破和創新。這時候,政治力量就需要發揮作用,集中資源,加大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入。例如,近年來,我國政府意識到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對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通過政策扶持、引導資金投入等政治手段,推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政府出臺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科技園區為創新企業提供平臺,組織科研力量攻克技術難題等。這些政治舉措整合了社會資源,加速了產業的升級換代,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經濟發展并非最終目的,其根本目標是實現人民幸福,而這也正是政治的核心價值所在。
人民幸福涵蓋了物質生活的富足、精神生活的充實、社會環境的和諧等多個方面。政治通過推動經濟發展,為人民幸福奠定物質基礎。只有當經濟不斷發展,社會財富不斷增加,人民的收入水平才能提高,生活質量才能改善。從解決溫飽問題到實現全面小康,中國在經濟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讓數億人口擺脫貧困,享受到更好的教育、醫療、住房等資源,這就是政治服務人民幸福的最生動體現。
同時,政治還通過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來保障人民幸福。公平正義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基石。政治的作用在于制定和執行法律、政策,確保社會資源的合理分配,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
在教育領域,通過推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讓不同地區的孩子都能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在就業方面,制定反歧視法律法規,保障勞動者平等的就業機會;在社會保障體系建設上,不斷擴大覆蓋范圍,提高保障水平,讓人民群眾在面對疾病、失業等風險時無后顧之憂。
這些政治舉措致力于消除社會不平等,營造公平競爭的環境,讓人民在尊嚴和權利得到保障的前提下,追求幸福生活。
此外,政治還通過凝聚社會共識、促進文化繁榮來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一個國家的政治理念和價值導向能夠引導社會形成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通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政治為人民提供了共同的精神紐帶和價值追求,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
當然,政治也鼓勵文化創新,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服務,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總之,政治與經濟、人民幸福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政治通過服務經濟發展,為人民幸福創造物質條件;通過構建公平正義的社會制度和促進文化繁榮,進而推動人民幸福的實現。
我們只有深刻理解并踐行“政治是為經濟服務的,是為人民幸福服務的”這一理念,不斷優化社會治理環境,才能實現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和人民幸福生活的長久穩定,推動國家向著更加美好的未來邁進。
——2025年5月8日寫于西安飛榆林的航班上
|